上古之人便知以火之温热煨可令痛减,这便是灸法的早期雏形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艾灸技法已非常盛行。《孟子·离娄篇》中记载:“今之欲王音,犹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”。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则说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”。可见,艾灸技法很早就受到我国人民的重视。明代李时珍在其所著《本草纲目》中对艾灸作用更是予以了高度肯定。
古代的艾炷灸法多为直接灸,直接灸又叫着肤灸、明灸,是将艾草柱直接放置穴位皮肤上来施灸的一种方法。直接灸因施灸目的和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同,又分为无瘢痕灸、发泡灸和瘢痕灸三种。施灸以温熨为度,不致起泡,不遗留瘢痕。多用小艾炷。临床适用于虚寒病的轻症。(对昏厥、小儿及感觉麻木的患者应小心,防止发泡或灼伤皮肤。
正常的生命活动依赖气血的作用,气行则血行,还有气滞则血瘀,血在经脉中流动,完全靠“气”的推送,因此气行血才能畅。
艾灸盒施灸时,把温艾灸盒安放于平坦的应灸部位,将点燃的艾卷对准穴位置于铁纱上,盖上盒盖。艾盒盖打开的大小程度可根据温度调节。每次施灸时间在15-30分钟。可以一次灸附近的多穴,再次施灸。适用于常见病症:月经疼痛、腰痛、腹泻等病症。